台灣女生為何選擇「被包養」? 經濟、情感與平台的三重力量

一位 22 歲的台北女大生,在 Dcard 上匿名分享:白天是兼職家教,晚上則與一位在金融界工作的「乾爹」共進晚餐。一次見面,對方支付了 1.5 萬元車馬費。她說,這筆收入比她一週打工還高,也讓她不用再為房租焦慮。

這就是台灣當下逐漸浮上檯面的「被包養」現象 — 與日本的「パパ活」相仿,但更在地化:它被平台行銷為「互惠型約會」,被社群戲謔為「人生勝利組」,同時也是媒體反覆討論的社會現象。

同時這也揭露了一件事,目前在台灣最多被包養的職業出乎意料 — 就是大學生

經濟現實:被包養是現金流壓力下的務實選擇

在官方統計裡,台灣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仍停留在 3.7 萬左右,而北市房租指數卻屢創新高。這種結構性落差,正是平台話術的切入點。

根據 Sugarbook 對外公布的數據(經新聞轉述):加入平台的女生以學生為大宗,占比達 28%;收入用途裡,52% 用於房租、15% 儲蓄投資、14% 還貸款、12% 學費,奢侈品消費不到 3%。平台更聲稱,Sugar Baby 平均月收入超過 4.5 萬,最高甚至可達 20 萬

它們成功製造了一種「比打工更高效的收入模式」敘事:把青春與美貌視為資產,換取現金流與初始資本。論壇上甚至有人推算,「十年累積千萬」並非難事。

情感資本:將情感當作有效資源來投入

被包養並不只談錢。平台與部落格經驗分享往往強調:乾爹需要的是「陪伴與傾聽」,甚至「戀愛般的感覺」。於是,包養約會中甜心寶貝所給出的「戀愛感」成了可議價的商品

這種互動模式背後,是典型的資源不對稱:

  • 付費方以包養金錢定義節奏與期望
  • 受供給方則以青春、時間、情感勞動作為交換

而當「被寵愛」「豪華體驗」被包裝成專業行銷詞彙,女生需要的不只是維持外貌,更要學會界線管理。不少親身經驗指出:情感一旦投入,關係便不再是冷冰冰的契約,帶來的心理波動與自尊受傷,往往超過預期。

包養app的成熟:透明及正常化

台灣的包養網站app,如 SugarElite包養網中,以「安全透明」「雙方自願」作為賣點,提供隱私保護、甜甜圈、置頂功能,讓關係更可控。

這種「平台化」也延伸出三大重點:

  1. 經濟正當化:用低薪、房租壓力,合理化「不是揮霍,而是生存」。
  2. 情感市場化:強調陪伴、理解與成熟互動,而非赤裸交易。
  3. 安全可控化:靠產品功能包裝出「更透明、更安全」的幻象。

但平台的風險依然需要注意:

  • 社群中充斥「先試不付款」「月底付後失聯」等詐騙經驗。
  • 一旦隱私外洩,名譽與社會成本往往不可逆。
  • 在中文語境裡,「包養」仍與外遇、性交易緊密連動,法律風險並非零。

為何女生選擇被包養?

綜合觀察,推動女生走向被包養的力量來自三個面向:

  1. 經濟現實:比打工更高效的現金流解方,面對逐步升高的房租、學費壓力可有效解決。
  2. 情感資本:戀愛感與被理解的承諾,變成一種可有效運用的資本,讓甜心可以藉此致富。
  3. 平台成熟:包養網已經比過去還要成熟,透過功能設計,降低風險、讓包養選擇可以正常化。

在台灣,「被包養」逐漸從曖昧的道德邊界,變成公開討論的社會現象。它同時是經濟壓力下的務實選擇

對個人而言,這可能真的是一種理性策略,但從結構來看,情感、隱私、健康與名譽的成本,遠遠沒有被價格內含。

就像「爸爸活」之於日本,「被包養」之於台灣,背後不只是八卦,更是值得正視的社會議題

更多參考文章: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