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養文化下的價值觀變形:當感情變得更有效率

現在還是有不少人會把包養跟色情或犯法畫上等號,但它早就成為一種很常見的關係模式了。在 Dcard、Threads 上,會聊包養的人從學生、上班族,到接案工作者都有,話題也從怎麼談條件、怎麼收錢,一路聊到怎麼相處才舒服。甚至現在的包養網站,幾乎就像交友 App,一樣滑照、聊天,只是條件從「興趣相符」變成「金額與見面頻率」。

她是我們班第一個考上國立大學的女生,也是第一個進入包養關係的人。

她不抽菸、不泡夜店,總是準時上課。大一下的某天,大家發現她突然換了最新的 iPhone,穿搭開始出現精品單品,有時限時動態還會出現高級餐廳。慢慢地,班上開始有人在猜 — 她是不是「被包養」了?

幾週後,她自己說了,是個四十多歲的生意人,每個月給她兩萬元生活費,條件是每週一起吃頓飯。

她說,她沒有賣身,只是比較知道怎麼利用資源。這件事是五年前的事了。

包養其實早就進入主流了

現在還是有不少人會把包養跟色情或犯法畫上等號,但說實在的,它早就成為一種很常見的關係模式了。在 Dcard、Threads 上,會聊包養的人從學生、上班族,到接案工作者都有,話題也從怎麼談條件、怎麼收錢,一路聊到怎麼相處才舒服。

甚至現在的包養網站,幾乎就像交友 App,一樣滑照、聊天,只是條件從「興趣相符」變成「金額與見面頻率」。(如果要挑選包養平台,可參考這篇包養平台推薦的比較文章)

愛情變得更誠實

我們從小被教的是「愛不該談錢」,現實裡感情關係常常繞不開誰付出多、誰經濟自由這些問題。

包養很簡單:一方提供金錢,一方提供時間和陪伴。有時有性,但很多時候也沒有。對某些人來說,只是每週吃頓飯、聊聊天。

甚至有人覺得,這樣還比那種表面說真愛,背後卻情緒勒索、控制對方的關係乾淨得多。有位女生說,她每週陪吃一次飯,每個月就有兩萬收入,比起打三份工還輕鬆。她只是想趕快還完學貸,湊出房子的頭期款。

現在的年輕人更早看懂了這個世界的規則

包養不是什麼新鮮價值觀,它只是把我們平常不想碰的現實講得很直接。現在的高中生、大學生早就知道:讀好書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,真心投入感情也不保證不會受傷。與其幻想戀愛多美、人生多順,不如先搞清楚怎麼過得下去,怎麼有選擇的權利。

他們會學著評估風險、計算成功機率。而包養,提供了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方法。如果社會一直不肯面對這件事,它只會藏得更深、變得更危險。

包養的風險,其實跟婚姻很像

很多人會說包養讓人不獨立、養成依賴,甚至會害一個人沒辦法好好經營未來。但想想看,全職媽媽靠老公給生活費,不也一樣承擔著「萬一對方不給了,怎麼辦」的風險?

所以問題不在這段關係的形式,而在於你有沒有規劃、有沒有退路、知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

有人自己立下規則:只做幾年、只談金錢、不談感情、每筆收入都存起來,實際上比很多情侶還有界線,比很多婚姻還穩。

當越來越多人願意講出自己的故事,這就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,那位女生,靠幾年的包養收入,在 25 歲就創業,完全經濟獨立,不靠爸媽,也不靠男人。

她說她不會再回到那樣的關係裡,但她一點都不後悔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